EN

电气要闻

电气要闻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 电气要闻 > 正文

【我与改革同行】中国第一位电气博士王建华:改革开放改变命运

发布时间:2018-12-05 浏览量:

今年是2018年,64岁的王建华依然活跃在他挚爱的电气领域。他或在某个阳光充裕的早晨,迎着西安交大梧桐大道散落下的点点光影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指点迷津,或在某个明媚寂静的午后,在实验室里,与学生一同为攻克科研难题欣喜雀跃。

时间倒退至40年前,这些都是他不敢想象的事。国家发展与个人前途同向交融,用“改变命运”四个字形容改革开放对于王建华的意义再妥帖不过。

拐点:改变命运的1978

1975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西安交大读书时,时年21岁的王建华已有5年木工工龄。按照当时“从哪来回哪去”的政策背景,他所能企望的未来是,3年后顺利毕业返回原单位,从木工升级为技术员,扎根基层奉献一生。

转折恰好发生在了三年后。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论坛) 的意见》,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并实行学位制度。当年全国报考研(论坛) 究生的人数达6.3万人,经过考试,录取10708人,王建华成了有幸参与考试并被西安交大成功录取的幸运儿之一。

“交大那年共招录了108个研究生,我们的命运都因改革开放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王建华感叹自己生逢其时,因为与他同年入学的100余人,年龄相差可达20岁,“那些人很多都是被政治运动积压下来的,相比起来我真的赶上了好时候。”

历经过生活波折的人更懂得珍惜时代和把握机遇。当终于摆脱大字报、批斗会,可以把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昂首袒露在阳光下,交大校园里迅速弥漫出浓郁笃励的学习氛围。“大家想把丢掉的时光追回来,机会太难得了,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从早到晚,走路、排队都随手带着小本本背英语单词,时间非常紧迫。”

让王建华倍感振奋的是,他们真的在追时光中收获了时代的馈赠,“我们都是第一批取得硕士学位的人,那一批人中的绝大部分后来也都成为了国内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探索:在变革中成长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不断浸润下,1981年我国开始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从此,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时年,王建华作为硕士应届毕业生,再次受到政策眷顾,并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我国电气专业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非常难,当年交大总共就招收了7个博士生,但其实大家还都不知道什么是博士生,博士生应该怎么培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课程体系,更没有培养的质量标准,一切都是探索。

科研体系和科研产出同步提升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大学早期的科研探索之路。让王建华记忆深刻的是,在科研空白阶段,他们只能从建立实验室起步摸索尝试做科学研究。“四年的攻读,大部分时间都在建实验装置和平台,设计、调试,一切只能靠自己。”王建华坦言,探索的风险是,那一届的7个博士生,没能够全部圆满毕业。

不过,政策一旦开放,祖国各个领域便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状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外交政策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公派留学的机会越来越多,可选择的国家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学习和创新的交融中,我国高等教育从人才培养到科研产出一步步向世界一流逼近。

变革激发活力。博士毕业后,王建华顺利留校,并长期奋战于电器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成为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两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两次获得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奖,并在智能化电器研究上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国家对教育、科研投入不断增大,本、硕、博的毕业人数与日俱增,“一线发达城市大家不担心没有学上,而是在选择上什么学校。人才需求也从最早的集中于工业领域拓展向多元化发展,这些都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王建华说。

未来:奋战新时代

日前,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再次阐明了知识分子对于祖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王建华既是时代的受益者,更是时代发展的有力推动者。40年前知识分子处于风口浪尖的时代似一场梦,梦中24岁的王建华不曾想过自己的人生能够发生逆转,更不曾设想祖国的巨变,“不可能,不敢想那么长远的事情,过好今天不想明天,看不到未来。”

白驹过隙,时代斗转。40年后的今天,64岁的王建华谈起未来兴致盎然,“医疗那么发达,我还可以活很长时间,干很多事,再带一批学生,攻克一些科研难题,非常有信心。”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网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后台登录】